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,大学教授的形象往往是严肃、高深的——他们或伏案于晦涩的学术论文,或正襟危坐于讲台之上,仿佛与“幽默”“接地气”毫不相干。然而,南开大学胡金牛、陈璟两位教授的“自嘲式”个人简介,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,让公众看到了学者身上鲜活的另一面。
胡金牛教授的简介堪称“学术圈坦白局”:他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有些论文发表在“水刊”上,调侃审稿人身份是“被人强拉进去的”,甚至坦言某些研究方向“火得一塌糊涂,其实都是为了生存”。而陈璟教授则更显“佛系”,自称“应该拿不到诺奖”,将荣誉视为“浮云”,还干脆标明“不会帮学生找工作”。这些“大实话”不仅没有削弱他们的专业形象,反而因真诚收获了大量网友的好感。
展开剩余58%南开大学对此的回应也颇具深意。校方将这种幽默视为对校训“日新”精神的诠释——学术的进步本就不该被僵化的形式束缚,而包容的氛围恰恰是创新的土壤。教育学专家叶显发的观点则点明了更深层的意义:当教授们摘下“高冷面具”,用自嘲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时,学术研究反而显露出它本该有的亲和力。这种真诚,或许比任何“高大上”的头衔都更能激发年轻人对学科的兴趣。
两位教授的走红并非偶然。在互联网时代,公众早已厌倦了套路化的“精英叙事”,而更渴望看到真实、有血有肉的人物。胡金牛和陈璟的简介之所以打动人心,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展现学者背后的普通人性——有无奈,有幽默,也有对学术生态的清醒认知。这种“去神化”的表达,反而让科学和高等教育显得更加可亲、可信。
当“严肃”不再是学术的唯一标签,我们或许该庆幸:这样的“不端着的教授”,正是打破象牙塔与公众隔阂的一把钥匙。毕竟,真正的学问,从来不需要靠“高冷”来证明价值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